(资料图片)
作者:柳早
一例是直播间“苦情戏”现象,有部分主播在直播间里以“儿子”“女儿”的身份和口吻,表面上帮人调解家庭矛盾,实则专门骗老人买“神药”,让老人们深陷其中。当然这些所谓的神药也没什么神奇,要么是来路不明的三无产品,要么是普通的保健品,但却被吹嘘成有治疗疑难杂症的功效,进而收割辨别能力较弱的老年人。
另一例则是泛滥的网络 水军。在网上,一些平台明目张胆地售卖直播水军:直播间人气、播放量、点赞、评论等等,24小时自助下单,甚至有人宣称:真机人气,还晒出了他们的机房,架子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数百台手机。一些商家通过这些网络 水军刷流量,进而诱导消费者在直播间或游戏里充值消费。
这两个例子突显出了当前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新问题:如今假的可能不只是实体的伪劣产品,还有可能是虚拟的网络消费生态,无论是对网络知识相对匮乏的老年人,还是对不明真相的普通网友,互联网上的陷阱往往更隐蔽,也更让人防不胜防。
以直播间“苦情戏”为例,这些通过直播间售卖的产品本身未见得一定有问题,真正问题出在直播间的“苦情表演”——其实是亦真亦假的诱导,让直播间的老人相信这种药是有疗效的“神药”。网络直播本身,成了造假售假的关键元素,例如成本价1.2元/盒的产品,卖99元10盒,已经卖出一两千万盒了。
网络 水军亦是如此,水军所营造的虚假繁荣,裹挟、诱导着用户不断进行消费。跟风下单的产品本身有没有问题且不论,但网络 水军的混乱却创造了一种非正常的消费空间,扭曲消费者的认知,从而达到侵权的目的。
据报道,网络“苦情戏”主播每卖出99元的产品主播能挣80元,可谓暴利。试问,这些骗取无辜老人感情和钱财的“儿子”“女儿”,还有没有最起码的良心和人性?法律理应严惩这些“苦情戏”里的演员、扰乱环境的水军,让他们为自己的恶劣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而在3·15晚会播出后没多久,被曝光的“马洪亮”“小张说事”等账号已下架,搜索不到。这也说明涉事平台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但问题在于,这些涉事平台真的在3·15晚会之前就对上述账号的所作所为毫不知情?还是说,明知他们有问题,但因为能给平台自身带来流量,所以就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实对网络平台来说,无论是“苦情戏”也好,还是网络 水军,这些问题绝非无法识别,只要加强技术手段进行甄别,并加以管束,完全可以避免乱象的产生。因此,眼下各大网络平台都应该加强巡查处置,尽快堵住问题漏洞,保护好网民和消费者的利益;而对网络平台的监督和引导,同样也很重要。
如今,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10亿,网络消费更是早已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虚拟世界里。不仅打假的领域在不断拓展延伸,打假的手段更需要不断更新换代,唯有如此,才能让那些拙劣的网络“苦情戏”彻底失去表演的舞台和机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