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在回归常态的同时,也恰遇人口转变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是前所未有的变化,既带来一系列崭新的挑战,也提供诸多崭新的机遇。为了进一步认识变化了的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现实,立足于在理论上做足准备,在政策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行动中做出积极的反应。这要求在经济增长中更好体现新发展理念,也要求实现相应的思维范式转换,如供需两侧的改革可以实现同步和互补、政策取向从“取其轻”到“取其重”的转变、在更高的层面上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使中国经济回归常态的复苏具有可持续性,进而与长期发展实现良好衔接。结合中国发生的新变化和面临的新挑战,分析经济增长回归常态的可能路径,政策方向应该着眼于尽可能取得成效显著的经济复苏。设想三种可能的情景,有助于我们做出恰当的选择。第一种情景:受冲击产生的磁滞现象的影响,短期冲击造成的不利状态得以延续,成为一种新常态。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恢复之后,增长速度却降到较低的水平。在宏观经济研究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一个现象,即经济增长遭受的冲击足以使供需两侧受损,以致产生一个长期的“疤痕”,经济增长无法回归到冲击前的轨道。这种现象被称作“磁滞现象”(hysteresis)。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乃至世界经济整体的增长表现证明了这种现象已经成为现实。从新冠疫情后各国经济复苏的现状来看,人们也有足够的理由担心这种现象可能再次发生。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在中国的表现也十分显著:首先,疫情及在一些国家滋长的供应链脱钩政策倾向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有些甚至出现中短期乃至长期难以修复的断裂。无论是作为供应方还是作为购买方,中国都是世界经济分工的超大规模参与者。虽然由于疫情起伏和经济周期的时间差,中国一度从出口中获益,例如,2020年和2021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5.3%和20.9%,但是这个机会窗口终究要关闭。其次,数量众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那些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能须臾停止的小微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服务业企业,以及其他较为脆弱的市场主体,未能在较长的停工停产中存活下来。虽然在疫情期间也有新的市场主体出现,但是以市场主体的增量来衡量,倒闭、停业、退出或以其他方式不再经营的情形必然远远多于新成长的情形。由于受损的程度较大、时间较长,加上世界经济环境恶化,想要看到市场主体蜂拥而至、竞相成长的局面回归到以前的状态,显然需要一段时间。即使是那些仍处于经营状态的企业,供应链和资产负债表遭受的损伤也需要时间予以修复。最后,较大比例的劳动者在较长时间处于失业状态,或者退出劳动力市场,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受阻,家庭的消费能力被削弱,整体消费倾向有所降低。这类因素不仅使居民消费需求受到即期的抑制,而且可能在较长时间里造成消费乏力,放大社会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效应。第二种情景:一经摆脱冲击进而走出低谷,经济增长即回到以前的运行轨道,如果不考虑在按下经济活动“暂停键”时期的损失,似乎所有事情都可以表现为一如既往。诚然,相比于经济活动恢复后,增长率却下降到一个较低的稳态上,能够回归常态轨道也属差强人意。但是,这种貌似什么都没发生的情景恰如经济学家常说的那样,不啻白白浪费了一次“难得的危机”。2022年GDP实际增长率仅为3.0%,比原来预期的速度低2.5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与潜在增长能力相比,全年经济总量少增长2.87万亿元。只有从冲击造成的不良结果中找到“难得的”机遇,我们才能够说做到了化危为机。第三种情景:充分利用冲击造成的创造性破坏结果,以“创造”的成果为“破坏”的损失买单,形成更具竞争性和韧性的增长格局。在整体经济遭遇冲击时,总是会有一部分经济活动通常因具有采用传统技术、依靠消失中的比较优势、产能已趋过剩、生产率低于平均水平等特征,陷于首当其冲的境地。这同时也形成一种效果:在常态增长时不情愿破坏的低效产能,此时被动地遭到淘汰,留下了生产率相对高的产能。也就是说,虽然在产能数量上有所损失,在发展质量上却有所提高。因此,在恢复经济增长能力的同时,保持这个发展质量上的新格局,意味着中国经济能够以更高的生产率回归增长常态轨道。把这种创造性破坏的格局保持下去,与通过进一步改革和扩大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也是高度吻合的。把短期举措与长期取向相对接,从供需两侧促进经济复苏和繁荣,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效。首先,按照中国比较优势变化的方向和参与全球化的新方式,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接续和修复原有的供应链,开拓形成新的供应链。其次,营造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拆除市场主体进入和退出的体制性樊篱,形成资源重新配置从而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机制。再次,以市场激励和政策扶助相互协调的方式,促进就业和创业,使劳动收入和居民消费进入一个恢复性加速增长期。最后,把家庭收入扶助与加快福利国家建设相衔接,补偿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上遭受的损伤,促进居民消费回归正常,并且尽快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学家蔡昉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特殊挑战出发,阐释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特别是从供需两侧的挑战出发,结合现代化的目标和发展的任务,分析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发展机遇。首先,着眼于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深化,揭示这个人口转变结果作为新国情的性质、对于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意义,以及对未来经济增长提出的挑战。其次,在继续关注经济增长供给侧挑战的同时,特别突出人口转变因素带来的全新挑战——迄今仍然准备不足的需求侧冲击,尤其是居民消费弱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制约。对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讨论三个分配领域的改革红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