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12日,河海大学新校区学科学院布局咨询会暨服务常州“新能源之都”能级提升研讨会在常州金坛举行。众多学界泰斗和顶级专家齐聚,围绕深化校地合作和学科布局,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共促创新成果转化、共谋新能源产业发展等进行深入交流、汇聚智慧。据悉,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已基本完工,今年秋季学期首批入驻学生1.5万人。

来自相关行业的十二位院士、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学校发展取得的成绩,一致认为常州新校区是河海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举。院士、专家们建议,新校区建设要聚焦“四个面向”,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巩固传统特色优势,加强学科交叉,打造新的学科增长点。要依托一流学科等优势创新资源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引育高水平团队,打造高标准国际化校区。同时,要深化校地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校党委书记唐洪武院士在讲话中表示,本次研讨会集聚多方智慧,汇聚多方力量,为河海大学学科布局及校地高质量融合发展问诊把脉,推进校地合作纵深迈步、携手共进。他强调,建设常州新校区是学校着眼未来跨越式发展,开创办学新格局、构建发展新引擎、促进事业新突破的战略布局,是支撑常州市高等教育发展、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举措,也是双方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探索新体制新机制、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重大契机,更是深入贯彻落实“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积极响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教育创新带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生动实践。他表示,学校将瞄准构筑新时代校地合作的新标杆,依托水利、环境等世界一流学科等优势创新资源和行业影响力,深度服务“双碳”目标下国家发展新布局,对标全球的未来产业策源地,集聚优质创新主体、构筑高端创新平台、吸引一流创新人才,着力打造成为全球水科教中心和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校长徐辉从学校发展历程、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介绍了河海大学百余年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抓历史机遇,依托水利传统特色发展新的优势方向,整体办学水平持续提升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在常州市的大力支持下,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稳步推进,双方互动更加频繁、合作内涵不断丰富拓展,谱写了校地融合发展的新篇章。面向未来,学校将深度融入常州“新能源之都”“两湖”创新区建设,充分发挥常州新校区的引擎作用,通过优势学科延伸交叉,着力发展新工科、新农科、交叉学科,重点建设智慧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国家安全等领域方向,开展复合交叉型、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学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力服务支撑区域和产业发展,打造创新开放的国际化校区和综合科研基地,为学校未来新百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据悉,2020年5月28日,河海大学与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签署《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合作协议》,6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常州新校区,6月28日,常州新校区开工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选址在江苏省金坛长荡湖旅游度假区范围内,位于沪武高速以南、长荡湖以北,总用地面积2248亩。常州新校区远景规划建筑面积136万㎡,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8万㎡、地下建筑面积18万㎡,容积率0.84。近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约70万㎡,总投资50亿元,2023年秋季学期建成投用。

常州新校区建设是河海大学与常州市在30余年合作办学基础上,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的一次合作,是深化校地融合发展的一次崭新起点。常州新校区将与南京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实行一体化管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规划入驻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0人。未来将开设机械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金融、工业设计、拔尖人才培养(华罗庚学院)等二级学院,以及常州研究生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同时与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来源:河海大学、常州日报。

如您对文中内容有疑问,可通过以下方式反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