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资深媒体人易小荷回到故乡自贡,在家乡的陌生小镇,待了整整一年。她在这里采访近百位当地居民,与无数人做朋友,如潜水员般,打捞出十二位女性挣扎求生的故事。易小荷和她们一起,活在城市与乡村的巨大落差里,完成了这本书《盐镇》。


(资料图)

《盐镇》甫一问世,便得到了罗新、梁鸿、贾行家、桑格格、翟永明、许知远等诸多媒体人、学者、作家的推荐。茅盾文学奖作家阿来老师认为,《盐镇》的出现提醒了我们,在崇尚成功的社会里,除了成功的世界以外,还有一个普通人的世界。当这个社会向着更光明去的时候,是要天下众生都能站在这明亮的光芒之中,这就需要像《盐镇》这样的书,带着我们去看见,去听见。

“生命中不存在随机的痛苦”。5月2日,易小荷与韩湛宁、魏小河一起来到深圳中心书城,和读者朋友们一起,聊聊中国乡镇女性的情感、生活与命运。

小镇没有地方志,也没有成文的大事记,更无任何关乎女性的记载。她们默默无闻,终其一生被人忽略、被人遗忘。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她们如何存在、如何生活。

易小荷用一种“成为当地人”的写作揭开了这个被遗忘的世界的一角。

在镇上的一年多,她和数百人聊过,请她们吃饭,参加她们的婚宴坝坝宴,看她们做葬礼的道场,甚至和她们一起去请仙婆,尽一切的可能成为她们当中的一员,感受她们的感受,并从中“打捞”出来十二位女性的故事作为切口:90岁的陈婆婆(1932年)、63岁的王大孃(1959年)、50多岁的李素琴、50多岁的童慧、40岁的黄茜(1981年)、37岁的曾庆梅(1985年)、35岁的梁晓清(1985年)、35岁的陈秀娥(1987年)、26岁的詹小群(1996年)、17岁的黄欣怡(2005年)。

小镇女人的生活如同蜿蜒流过古镇数十百千万年的釜溪河,在外来人看来,河流平平无奇,但居于其岸边的仙市人,自然知道它的潮汐、枯竭和洪流。

易小荷用她的深度调查与书写,为我们勾勒出小镇女人命运的潮汐,在她冷静克制的写实主义里,激荡出令人震撼的能量。

从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00后幺妹,到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90老妪,易小荷的写作几乎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十个章节,以年龄串联为降序,以时代更新则是升序。

在《盐镇》后记里,易小荷写道:“生命中并不存在随机的痛苦,每一个人的故事里或多或少都会闪过其他人的影子,那大概就是命运重压之下的必然性。她们的故事各自独立,却终将套成一个莫名的圆环。”

如果以二十岁为一代人的划界,《盐镇》描绘了四代人的故事,以微观的女性生命史的方式挑战了我们对于进步的认知:过去我们相信时代前进人们也随之前进,但时代的列车驶来时,有人会从车上掉下来。

《盐镇》所关注的就是那些从时代的列车上掉下来或者没办法上车的那些人,那些被时代叙事忽略掉的人。这些人在易小荷深度的共情里被挖掘和记录下来,如同藏在时光岁月的褶皱里的“盐”,叩问的不仅是时代,也是永恒的人性的问题。

女性的故事从来都不仅仅只是女性本身的故事。

在《白鹭飞走了》这章,黄茜讲述自己第一次离开小镇到重庆上学的经历,“晕得天旋地转的时候,车子进入隧道,噪音陡然隐匿,光线昏暗,洞穴一茬接一茬,就像俯着身子干活久了起猛的瞬间,引发不辨方向的眩晕。”

这种“眩晕”体现在书中每个从小镇跨入大城市的女性身上,就像这章的标题“白鹭飞走了”所写的一样——故乡已经远离,城市却无法落脚。

易小荷说:“看一个地方的女人,老人,动物,就能打开一个切口,了解到那里真正的内核。”正如梁鸿所说,小镇中的每一个女人都携带着各自独特的生命气息从质朴无华的小镇走出来,既呈现了作为个体的血肉气质,也汇入了时代精神的沉渊。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这样一个“盐镇”,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盐镇”。

(中心书城供图)

(原标题《生命中不存在随机的痛苦,〈盐镇〉新书分享会在中心书城举行》)

编辑 秦涵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