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41颗卫星送入预定的太阳同步轨道。这次发射创造了一箭26星纪录,打破了之前力箭一号遥二的记录,并成为自1970年以来我国航天发射“一箭多星”之最。

实际上,一箭26星和一箭41星这两次发射有一个明显的区别:6月7日,力箭一号遥二点火升空后等待了好几个小时才宣布发射成功,期间有博主抢先发布成功消息而被全网删除,外界因此猜测有卫星分离失败。最终证明情况非常顺利。而长征二号丁的这次发射,不仅很快成功地展现在大红屏幕上,吉林一号高分06A系列卫星进入轨道后便立即开始工作,传回了工作照片,并公开展示了卫星分离的过程。这展示了它们的实力和自信心。

然而,有人认为无论是一箭26颗星还是一箭41颗星,我们与国外在数量上仍然存在差距。值得注意的是,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复用火箭每次发射“星链”卫星,都能一次发射40-60颗卫星,甚至曾经成功完成8次零散发射任务,分别发射88、143、105、40、59、114、51和72颗卫星,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印度航天除了在2017年创造了一箭104颗卫星的纪录,还在2022年创造了一箭36颗卫星和一箭9颗卫星等惊人的成绩。然而,相比之下,我国自1981年风暴一号一箭3颗卫星的发射以来,长达30多年都没有进行过一箭多星的发射。直到2013年,长征二号丁才一箭成功发射4颗卫星。到了2015年,长征六号一箭20颗卫星的发射才最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印度用一箭发射了104颗卫星,而我们目前最多只发射了88颗卫星,为什么我们很少进行“一箭多星”的发射呢?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并未真正突破“一箭多星”的关键技术吗?实际上,“一箭多星”的技术关键不在于火箭,而在于卫星。长期以来,我国航天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国家的需求,我们主要发射大吨位的卫星。而“一箭多星”主要是微小卫星,它们主要应用于科研单位、院校、公司等商业市场。在过去,让公司发射卫星在我国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甚至中小学都有自己的卫星了,未来说不定还会出现私人卫星呢!

其次,我国的国际卫星发射订单不断缩减。早期,澳星、铱星的发射需求相当旺盛,但由于后来发生安全事故、美国沃尔夫条款限制及SpaceX公司“猎鹰”系列复用火箭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增强,现如今我国的国际卫星发射订单正在迅速减少。因此,“一箭多星”往往被用于满足国际订单和“拼车”发射的需要。

猎鹰9火箭对俄罗斯、欧洲和印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称之为一次大规模扫荡。

第三,虽然我们没有进行过太多的“一箭多星”发射,但进行多载荷发射的次数也不少。例如,2016年长征七号首飞就使用了新的远征一号甲上面级,并搭载了多个载荷,如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傲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船、翱翔之星、两颗天鸽飞行器以及天源一号在轨加注实验装置等,这些都没有算入“一箭多星”的范畴。另外,几乎每次发射“天舟”货运飞船时,都会带上一些微小的卫星。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其次,我们很多型号的火箭都是在首次飞行时就能够实现“一箭多星”发射。例如,2022年发射的长征八号遥一火箭,在首次飞行时就能够成功将22颗卫星送入轨道。甚至一些民营航天公司的商业火箭也是如此,比如首次飞行的力箭一号遥一火箭成功发射了6颗卫星。

长征八号的首次飞行成功带起了22颗卫星,随着我国“星网”系统的建设加速推进,未来“一箭多星”的发射将会变得更加频繁。如果采用长征五号B火箭来发射“星网”卫星,一次可搭载上百颗卫星。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早就拥有分导弹头技术的大国,实现“一箭多星”从来不是什么难题,只是市场需求问题。一枚火箭能否一次性成功发射多少颗卫星并不是衡量先进程度的标准,卫星的质量才是最关键的。

关键词: